水土保持方案是指针对生产建设项目(如房地产、公路、矿山等)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,编制的预防、治理和监管措施的技术文件。其核心目标是减少人为水土流失,保护生态环境,确保项目符合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要求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》,凡涉及扰动地表、挖填土石方的建设项目,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,并报水利部门审批,否则不得开工。
水土保持方案通常包括以下核心内容:
· 项目基本情况:工程规模、建设地点、施工工艺等。
·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:
自然因素:地形、降雨、土壤类型等。
人为因素:土方开挖、边坡裸露、弃渣堆放等。
· 防治目标:
控制土壤流失量(如≤500t/km2·a);
植被恢复率(如≥90%)。
· 执行标准:
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》(GB 50433);
地方标准(如广东省《水土保持技术规范》)。
根据工程特点,采取分区防治策略:
防治分区 |
主要措施 |
示例 |
主体工程区 |
边坡防护、排水系统 |
挡土墙、植草护坡、截水沟 |
施工道路区 |
临时苫盖、沉砂池 |
防尘网覆盖、泥浆沉淀池 |
弃渣场区 |
拦渣坝、复垦绿化 |
分级挡墙、种植耐旱灌木 |
临时堆土区 |
围挡、排水导流 |
土工布覆盖、临时排水沟 |
· 监测计划:
监测点位布设(如边坡、弃渣场);
监测指标(土壤侵蚀模数、植被覆盖率)。
· 管理要求:
施工期巡查(每月1次);
验收后管护(如植被养护3年)。
· 投资构成:工程措施费、植物措施费、监测费等。
· 效益分析:减少泥沙入河量、降低生态破坏风险等。
1. 资料收集:地形图、工程设计方案、气象数据等。
2. 现场调查:识别敏感区(如临近河道、生态保护区)。
3. 措施设计:结合工程特点选择技术方案。
4. 报告编制:形成《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》(或报告表)。
5. 专家评审:提交水利部门组织技术审查。
6. 批复与备案:取得《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函》
·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》(2011年修订):明确“谁开发、谁保护,谁造成水土流失、谁负责治理”。
· 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》(GB 50433-2018):规范方案编制内容。
· 地方规定:如广东省要求矿山、房地产项目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。
· 趋势:
生态优先:强调“近自然”修复(如柔性防护替代混凝土护坡)。
数字化管理:应用GIS、无人机进行动态监测。
· 挑战:
成本压力:中小企业对高价水土保持措施接受度低。
监管趋严:未批先建项目面临高额罚款(如某风电项目被罚80万元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