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服务类 > 生态修复(黑臭河道)
>生态修复(黑臭河道)

生态修复(黑臭河道)

黑臭水体是指因有机污染物(如生活污水、工业废水、农业面源污染)大量排放,导致水体缺氧、发黑、散发恶臭的现象,通常伴随溶解氧(DO)低<2mg/L)、氨氮(NH₃-N)高>8mg/L)、透明度低<25cm)等特征。

黑臭水体治理是通过截污控源、生态修复、长效管理等手段,消除水体黑臭现象,恢复水生态功能,达到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》规定的无黑臭标准(透明度≥25cm、溶解氧≥2mg/L、氨氮≤8mg/L)。

一、治理内容(全流程技术与管理)

1. 污染源解析与诊断

· 污染源识别

点源污染:污水直排口、雨污混接点(如广州部分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溢流)。

面源污染:地表径流(含农药、畜禽粪便)、底泥内源释放(如河道沉积物中的有机质)。

· 水质监测:通过水质指纹溯源(如荧光光谱)锁定主要污染物来源(如生活污水占比60%)。

2. 关键技术措施

根据黑臭成因与水体特征,采取一河一策组合技术:

技术类型

适用场景

典型案例

控源截污

污水直排、管网缺陷

建设截污管网(如广州猎德涌截污工程)

内源治理

底泥污染严重

环保疏浚+底泥原位固化(如深圳茅洲河)

生态修复

水体自净能力差

人工湿地、生态浮岛(如佛山汾江河)

活水循环

流动性差、缺氧

补水换水、曝气增氧(如上海苏州河)

智慧监管

防止返黑返臭

水质在线监测+AI预警(如北京凉水河)

3. 工程实施重点

· 截污纳管:改造雨污分流管网,封堵非法排污口(如广州2025年计划完成100公里管网改造)。

· 清淤疏浚:控制疏浚深度(避免破坏生态),底泥资源化利用(如制砖、绿化土)。

· 生态构建:种植沉水植物(如苦草)、投放水生动物(如螺类)重建食物链。

4. 长效管理机制

· 河长制:落实属地责任,定期巡查(如广州实行--三级河长)。

· 公众参与:开通举报平台,鼓励市民监督(如广州治水投诉微信小程序)。

· 动态评估:每季度监测水质,对返黑河段启动应急治理。

二、政策与标准

· 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》2015年):明确治理流程与验收标准。

· 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水十条):要求2025年地级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%

· 地方规范:如广东省《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》(DB44/T 1598-2015)细化技术选型。

三、行业挑战与趋势挑战

资金压力:综合治理成本约500万—2000万元/公里(如广州车陂涌治理投入超10亿元)。

技术瓶颈:合流制溢流(CSO)污染、雨季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。

趋       势: 海绵城市结合:通过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减少径流污染。

数字化治理:利用无人机巡检、水质模型预测污染负荷。

四、案  例

荔湾区竹脚涌(含猎口涌)生态修复项目

技术服务类
更多>>联系我们
电话:020-34863693/15360808507
电邮:3351116369@qq.com
地址: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富怡路439号